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专栏 > 科学家精神
92岁高龄入党,他亲手炸毁自己主持建造的大桥
时间:2023-01-09 11:39:58  来源:  作者:  已点击:

  92岁高龄入党,他亲手炸毁自己主持建造的大桥

  他爱国、爱桥,所以建造钱塘江大桥

  他爱国、爱桥,所以挥泪炸毁钱塘江大桥

  他只留下一句话:“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桥,贯穿了茅以升生命各个阶段,是他求学海外争分夺秒为之拼搏的青春梦想,是战火纷飞中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是建设年代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

  今天是茅以升诞辰127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桥的那些故事!

  一、少年立志奋斗,青年彼岸扬名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镇江。祖父茅谦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读书人,他为孙子取名“以升”,意思是既希望家业昌盛更希望国家升平。

  1905年,茅以升9岁时,家乡秦淮河上举行龙舟大赛,一座年久失修、名为“文德桥”的桥梁,因众人挤压而坍塌人员伤亡惨重,其中就有他的同学。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结实牢固的桥!

  自此,茅以升对“桥”处处留心外出时,只要看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读书时只要遇到描写桥的句子和段落,都摘抄出来,看见有桥的画也收藏起来。

  后来当他得知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建成京张铁路后,梦想的轮廓逐渐清晰:要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

  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他一路笃行。1912年初中学毕业的茅以升,远离家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4年间,他记了200多本笔记,并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留美研究生赴康奈尔大学桥梁系攻读硕士学位。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20岁的茅以升,刚入校时备受质疑,但通过不懈努力,仅仅一年后他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为进一步丰富造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茅以升决定半工半读,在实习的同时,报考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每天4时起床,乘火车赶往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工友休息时,他做功课,晚上到夜校学习,他有时在图书馆,看书太入神竟被管理员锁在屋子里。

  他再次以勤奋证明了自己:30万字博士论文《桥梁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其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直到今天,学校仍以这位杰出校友为荣。2006年4月,卡耐基梅隆大学在校园里专门竖立了茅以升的雕像,以纪念该校历史上首名工学博士。这是该校建校百余年来,第一尊人物纪念雕像,也是美国大学校园里的第一座中国人塑像。

  1919年12月,面对多家美国知名学府和桥梁公司的盛情相邀,茅以升毅然决定回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茅以升决心要为祖国奉献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能,在祖国的江河上架起长虹。

  钱塘江上造奇迹,国人建桥当自强

  1933年3月,怀着拳拳报国心的茅以升,接下被外国桥梁专家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之江,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潮涌入,台风天则浊浪排空。故而老杭州人以“钱塘江造桥”来形容一件不可能的事。

  当时,茅以升37岁已经是北洋大学的校长,应该说是功成名就了,如果桥建不好他可能会身败名裂。但建桥又是他从小的愿望,也是他到美国深造的原因。

  当时,中国多座大桥均为外国人设计建造:德国人建造了黄河大桥、俄国人建造了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日本人建造了沈阳浑河大桥、美国人建造了珠江大桥……难道中国人自己不能建造大桥吗?

  想到这,茅以升“让现代化大桥飞越天堑去打破洋人诬蔑我们的谎言”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茅以升再一次放弃了平稳安逸的生活,从北洋大学辞职专心建大桥,他说自己应该履行工程救国之责,用学到的造桥技术报效国家!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了开工典礼,1935年,大桥正式开工兴建。但不久便迭遭各种困难: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桩一打就裂水流湍急,600吨重的沉箱一入水就如脱缰野马般,难以驾驭,再加上正值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时常在上空盘旋……

  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

  面对重重险阻,茅以升说:“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建设中茅以升不顾个人安危,冲在一线,差点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淹死在水里。为确保精确度,茅以升坚持自己下到沉箱内,一根根摸查点数,桥梁上的每根钢架、每个铆钉他也都要亲自验收。

  这种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作风,鼓舞了建桥工人的士气,也确保了大桥施工质量和进度。他发明了涉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并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优秀的桥梁专家。

  工程虽难,人心却齐。工人们不顾头顶飞机轰炸,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建成了全长1453米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驶过,钱塘江铁路桥通车!

  这是茅以升终生难忘的时刻:历时两年半,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耗资160万美元,中国人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崭新一页!

  据统计,在开通的89天里,数百万人通过钱塘江大桥而得救,通过的军用民用物资价值远远超过建桥总投资,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挥泪炸桥为抗日,为国复桥大丈夫

  然而,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大地已经安放不下这座伟岸的桥梁。诞生于淞沪会战炮火中的钱塘江大桥,注定要成为悲怆历史的见证者!

  1937年11月16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茅以升接到炸毁大桥的消息。收到消息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说出“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尽,热泪夺眶而出。

  茅以升深知钱塘江大桥对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绝不能让这座中国人费尽心血建立的大桥,为日本人服务。他早在大桥建设时就做了一个方案,在14号桥墩上挖了一个可以装炸药的长方形的洞。

  装填炸药、装好雷管、接好引线……1937年12月23日17时,当隐约可见的日寇骑兵奔向桥头时,一声下令——起爆!天崩地裂的巨响之下,历经925天夜以继日紧张施工的钱塘江大桥,在建成仅89天后被炸成废铁。

  日本著名的桥梁专家尤勇和夫,当年作为工兵跟着日本部队一起来看大桥损毁状况看了之后,他认为凭日本当时的桥梁建造技术无法修复,日军只能望桥兴叹,改乘小船过江,大部队和骑兵却无法过江,这样大大阻碍了日军南进的速度。

  钱塘江大桥通车仅仅89天,就被炸断。茅以升挥泪作了“别钱塘”七绝三首。其中之一是“陡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终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茅以升后来说炸桥的心情“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悲愤地在书桌上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为阻止日军修复大桥,茅以升随身带走建桥的14箱资料。随后多年他离浙江、进湖南、入贵州、上四川、到上海最后回杭州,万里逃难多次,遭遇敌机空袭,资料却未有丝毫缺损。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造桥人茅以升在此刻实现了他的诺言——1946年,钱塘江大桥修复重建。

  此时的大桥满身创伤,损毁严重,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日益瓦解时期,经济崩溃加剧,人心浮动。因此工程进展非常缓慢,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钱塘江大桥在1948年终于修复完成,这座雄伟而壮丽的大桥又一次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自建成至今,钱塘江大桥服役时间远远超过了当初预计的50年寿命,如今仍屹立在钱塘江上,是名副其实的“桥坚强”。

  1987年91岁的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此时的他视力已经模糊,靠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他仔仔细细地抚摸桥架,如同一位至交老友静默无言。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长江历来被称为“不可飞渡”的天堑,而就在这滔滔长江上,茅以升架起了雄伟的人间彩虹,再多的艰难险阻都被他看作是不断前进的垫脚石。

  60多年过去了,历经各种考验武汉长江大桥,老而弥坚风骨依然。

  武汉长江大桥

  在这之后,茅以升又参与了新中国多座大桥建设工作。在中国桥梁建造史上,他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一座座大桥之上。

  四、架起传播与交流的无形之桥

  在茅以升眼里,桥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就提出了“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他认为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是改造自然、解放生产力的头等大事。由此,他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引导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

  桥不仅是工程,也是文化。茅以升曾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等著作,其中《中国石拱桥》一文入选中学课本,将充满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桥文化,呈现给了无数年轻学子。

  茅以升一生从事数十年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桥梁工程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率领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过14个国家,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辛劳奔波。

  晚年的茅以升,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而这也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一桩心事,他提出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五、9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生于饱受列强欺凌的晚清,成长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茅以升见证了中国大地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际会,更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他热诚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地认为:使中国站立起来、走向强大的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要在“总工程师”指挥下,兢兢业业、施工劳作!

  1962年,66岁的茅以升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入党申请,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当然欢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像你这样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是入党好还是留在党外更便利于工作?应该慎重考虑”。经过反复思量,茅以升决定留在党外做“党外布尔什维克”。

  此后20多年,茅以升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运用自己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在联系和推动海内外人士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5年11月22日,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90岁高龄的茅以升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之殷切期望与日俱增……为此,特再次提出申请,我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字里行间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向往与信任,沁润着的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1987年10月12日上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礼堂会议室,茅以升的入党宣誓仪式在这里举行。时年92岁的茅以升,在党旗下高举右手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宣誓入党,实现了一生的夙愿。此时的他激动得如同一个29岁的热血青年

  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海内外科技人员架桥,为祖国统一架桥,茅以升也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

  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但却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公告,将发现于1997年1月9日的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茅以升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所建造的桥梁,将永留人间。这一颗承载着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也将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

  晚年回首,茅以升曾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2019年9月25日,茅以升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恰与其人生信条完美契合。

  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最美奋斗者”茅以升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接续奋斗。不仅在长江上建起上百座大桥,还从内河跨向海洋、从国内走向国际,让“中国桥”不断迈向新征程,在世界桥梁史上书写着璀璨辉煌的“中国篇章”。

  致敬茅以升致敬中国桥梁建设者们!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 地址

    鹰潭市月湖区滩上街鼎鸿大厦东南侧约90米处
  • 联系电话

    0701-6689087
  • 关注鹰潭市科技馆官方微博

  • 关注鹰潭市科技馆官方抖音账号

  • 关注“鹰潭科技馆”微信公众号

  • 关注“鹰潭市科技馆”微信公众号